˙
新闻与出版物
华诚IP | 无人机反制设备在商业秘密保护中的应用与合规方案
Wed Oct 22 10:14:00 CST 2025 发布人:华诚小编

一、无人机反制设备的法律定义


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解读,无人机反制设备是指专门用于防控无人驾驶航空器违规飞行,通过特定技术手段实现干扰、截控、捕获、摧毁等功能的设备总称。其核心工作原理是针对无人机依赖的电磁信号(如卫星定位导航信号、无线通信控制信号等)"作梗",如同切断风筝引线的"隐形剪刀",迫使无人机失控、返航或降落。


从技术与监管属性看,这类设备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无线电干扰、GPS欺骗等软杀伤手段起效的设备,在法律上主要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规制,本质上属于无线电发射设备;另一类是利用激光武器、捕获式无人机等实现硬摧毁或拦截捕获的设备。无论何种类型,均因可能影响公共无线电秩序、空域安全,被纳入严格的法定监管范畴。


二、合法性与法律依据

《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


该条例对主体资格进行限制,第四十三条通过“正面清单”明确规定只有军队、警察及经公安机关授权的高风险反恐怖重点目标管理单位才可合法配备反制设备,并要求在公安机关或者有关军事机关的指导监督下从严控制设置和使用。其他单位或个人拥有、使用均属违法,最高可处20万元罚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


无人机反制设备多属于无线电发射设备,使用行为需遵守该条例的程序性规定,其使用前必须向无线电管理机构申请无线电频率使用许可,取得无线电台执照,详细说明使用原因、时间、地点及技术参数,经批准后方可在限定条件下使用。未经许可擅自使用无线电频率,擅自设置、使用无线电台(站),或者使用无线电发射设备干扰无线电业务正常进行的,将面临设备没收、罚款等行政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


企业对商业秘密有采取合理保密措施的义务,反制设备可视为技术防护手段之一,但必须在法律框架内使用,不得通过非法使用设备获取竞争优势。


三、必要性分析(结合高端制造与高科技企业需求)


核心技术与数据保护:对于芯片制造、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高端制造与高科技企业而言,其核心技术参数、生产工艺、研发成果等商业秘密,高度集中于露天厂区、研发测试场地等物理空间,一旦被无人机非法拍摄或采集,将导致企业核心知识产权被窃取,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与竞争劣势。


现场安全与生产连续性:非法无人机可能干扰精密仪器的正常运行,对无尘车间、精密实验室等环境造成污染,意外触碰高危生产区域或关键电力设施,从而导致生产中断,产品质量下降,甚至引发重大安全事故。


行业竞争与情报战风险:竞争对手可能利用小型、低成本的"简约版"无人机开展隐蔽的工业间谍活动,这类目标行踪多变,依靠人力巡逻与普通监控等传统防护手段在预警时效与处置手段上均存在盲区,难以构成有效威慑与应对。


四、平衡合规与防护需求的路径


1、争取合法使用反制设备的资质

理论上,企业可能经公安机关的授权获得配备、使用反制设备的资质,但目前法律下尚无公开的可供企业主动发起并提交材料的申请流程,而是由公安机关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自上而下的指定,核心标准是公共利益而非企业利益。如果某企业是某一关乎国家战略安全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产业链上不可替代的环节,其商业秘密被窃取可能引发国家级的安全风险,那么它有可能被国家机关依法认定为高风险反恐怖重点目标管理单位,可以合法拥有、使用反制设备。


试图争取合法使用反制设备的资质的企业,若能确凿证明其某项商业秘密与国家战略安全或核心利益直接关联,其泄露将对公共利益造成不可逆的重大损害,可通过向公安机关进行风险报告的方式引起关注。然而,风险报告的结果具有高度不确定性,难以视为可行的合规方案。


2、核心防护措施(适用于未获授权企业)

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构建以“探测、预警、处置”为核心的合规低空安防体系是较为现实的选择,该体系应实现从被动发现到主动预警的升级。


• 无人机侦测与预警系统

部署无线电监测、雷达识别、声学探测等技术,如通过捕捉无人机噪声实现定位的声学传感设备,此类技术在不主动干扰的前提下实现对非法入侵无人机的实时发现、识别、定位与跟踪,并第一时间向安保中心发出预警。


• 电子围栏技术

与无人机厂商或监管平台合作,在厂区及敏感区域划定企业“禁飞区”,当未经授权的无人机进入时自动触发警告并限制飞行。该技术本身可能涉及无线电频率的使用,需要按照法律规定取得许可后使用。


• 物理隔离与结构防护

通过加高厂区围墙、在关键建筑顶部及窗户设置防护网、张贴醒目的禁飞标识等方式,增加无人机接近核心区域的难度。


• 视频监控与安保联动

升级现有安防系统,部署具备AI识别功能的高清摄像机,可及时发现并自动追踪可疑飞行物,留存视频证据。同时,与当地公安机关、无线电管理部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在发现入侵后能立即上报并由执法机关依法处置。


五、综合建议


1、合规优先

高端制造与高科技企业需明确,反制设备并非通用安防产品,绝大多数企业无法通过申请获得无人机反制设备的使用资质,避免因"非法拥有、使用"面临处罚。保护商业秘密的行为,绝不能以自身违法为前提。


2、分层防护

构建"侦测预警+物理阻隔+制度管控"的多层体系是当前法律环境下最可靠、最根本的解决方案。此体系不依赖于任何非法或高风险手段,而是通过技术、物理与管理的综合运用,实现对非法入侵无人机的有效发现、预警、记录与联动处置。


3、政企协作

与地方无线电管理部门、公安机关建立常态化沟通,及时掌握设备审批标准与政策动态,在发现非法无人机入侵时,能第一时间上报并提供准确线索,推动执法机关依法采取处置措施,将企业自身的防护需求转化为政府的执法行动。


4、技术更新

关注合法合规的反制与低空安防技术发展,如集成探测、识别、跟踪、干扰功能的一体化系统。但企业必须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提升防护效能,尤其是对于涉及主动无线电干扰、信号压制或欺骗功能的技术,建议企业秉持审慎原则。在相关法律法规未对民用场景明确放开前,应避免进行采购、测试与部署,直至获得明确的法律授权与使用许可。


本网站之内容旨在提供有关华诚的一般信息。本网站之内容不得被视为与访问者建立律师-客户关系,也不视为是为任何具体事宜提供法律意见。网站访问者应向律师咨询以获得专业法律意见。 对于任何争议的特定事实和情况,在没有获得恰当的法律或其他专业意见之前,本所客户和其他网站访问者不能将华诚网站上的任何信息作为采取行动与否的依据。

© Copyright 2000-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 沪ICP备15028801号 隐私保护 | 用户反馈

沪公网安备 31010402001317号

Lin